除了药物与手术,还有一种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营养。如今,营养学早已告别笼统的“大营养”概念,走向细分化、个体化和精准化。无论是老人、婴幼儿、孕产妇,还是慢性病患者、手术康复者,都可能需要量身定制的营养方案来促进健康。特殊食品,就是帮助实现个性化营养的核心工具之一。
特殊食品就在日常生活中
一提及“特殊食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保健品”,其实它的范围要大得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特医食品研究室主任钟建研究员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四条,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三大类。保健食品又分为营养素类(如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和非营养素类(声称有特定保健功能如降血脂、改善记忆等的食品,目前国家允许的功能宣称有24种),产品包装上都会有“蓝帽子”标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按照人群分为0-12月龄婴儿用和1岁以上人群用两大类,前者又细分为无/低乳糖配方、早产/低出生体重配方、氨基酸代谢障碍配方等六类,后者包括全营养、特定全营养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则按年龄段分为婴儿配方(0-6月龄)、较大婴儿配方(6-12月龄)和幼儿配方(12-36月龄)。
这些专业术语似乎距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但事实上我们没少和它们打交道:手术后的高蛋白全营养配方粉、糖尿病患者的低GI代餐、适合肠道不耐受人群的无乳糖奶粉、给早产儿补充能量的特配奶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专门为特殊人群健康需要而设计的配方。
医学营养成为一线治疗方案
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冯颖教授指出,科学与规范是特殊食品在临床运用中的两个关键词。科学意味着配方的设计在营养成分的种类、含量、配比等都有充分的研究和循证依据。医生或营养师在推荐时,会结合疾病分期、健康状态、饮食和生活习惯来制定方案。规范意味着产品的生产、注册、标签、使用方法等都有明确标准,既保证安全,也方便患者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疾病类型、代谢状态、摄食能力等确定配方和剂量,按需使用,定期评估。
冯颖教授在发言
对于某些疾病患者,特殊食品更像是“营养处方”。例如,肠息肉摘除术后患者,因肠粘膜修复的需要,饮食多从“无渣/少渣流质”逐渐过渡到“少渣半流质”,再到软食和普通膳食;而肠癌术后患者,饮食的过渡虽然类似,却需更加关注术后肠功能的代偿、必要时可根据消化吸收功能和临床诊疗需求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通过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状况的定期评估,体现医学营养助康复的宗旨,助力患者回归健康生活。对于糖尿病患者,医学营养不仅是个体化饮食治疗方案,还包括体重管理、运动计划、糖尿病专用特医配方的合理食用等。对于早产儿,专为其设计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奶粉,不同于普通奶粉,具有高能量密度、高蛋白含量、易消化吸收等特点,是生命最初阶段的重要支持。
虽然特医食品主要面向进食受限、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下的特殊人群,但在孕期营养、老年营养、运动营养、慢性病营养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场景。不过,特医食品不是“万能补品”,更不能随意替代一日三餐,选择时要认准正规批号,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跟风。
专委会为行业发展集聚力量
我国特殊食品的发展面临不少挑战。在政府监管方面,法规标准制定存在滞后,安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在研发生产方面,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研发人才紧缺、产品同质化严重;在销售应用方面,产品难以满足全部需求,价格偏高,进医院和进入零售渠道存在阻力,消费者认知也相对不足。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一边是患者和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不断增加,另一边是市场上的产品在可及性、适配性和普及程度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上海市营养学会批准成立了全国地方营养学会的第一个特殊食品专业委员会,主要由上海市特殊食品相关的政府监管单位、院所、高校、企业、医院等单位组成。日前,上海市营养学会特殊食品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特殊食品研讨会在雅培创跃中心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市营养学会特殊食品专业委员主办、雅培公司承办,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医院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谋特殊食品领域的发展。
专委会的使命是搭建起政府、企业、高校、医院、科研机构等各方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特殊食品的科技创新、标准制定、产业升级和监管优化。它不仅关注产品研发生产的技术交流,也重视临床应用、零售推广和社会科普。专委会主委钟建研究员介绍,特殊食品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规划涵盖了七个方向:服务学会的日常安排,配合政府的监管任务,为学生提供创新大赛和人才培训,为企业提供研发支持,为医院开展应用交流,为零售业培训从业人员,并面向社会大众开展科普和政策解读。这意味着未来特殊食品不仅会在技术层面不断提升,更会通过更科学的科普、更完善的渠道、更精准的应用走进大众生活。
钟建研究员在发言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政、产、学、研、用”多方合力。法规标准要更及时,科研生产要更专业,渠道推广要更顺畅,公众认知要更科学。只有这样,特殊食品才能真正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当营养与医学相结合,食物就不再只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而成为改善健康、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力量”。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推进,临床营养正在从“辅助”走向“基础”按月配资开户,既能辅助康复,又能担纲一线治疗。未来,随着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公众认知的提高,特殊食品将不仅存在于病房和药房,也会更广泛地出现在普通家庭的餐桌上。
阳美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